NEWS CENTER
發(fā)布時間:2022-12-12瀏覽量:1509
為進一步學習婦科微創(chuàng)及腫瘤治療領域的最新指南及進展,促進婦科微無創(chuàng)及腫瘤治療的規(guī)范化,更好地服務廣大腫瘤患者,鹽城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婦產科于2022年12月10日~12月11日舉辦江蘇省省級繼續(xù)醫(yī)學教育項目“婦科腫瘤規(guī)范化診治及進展研究學術活動”。此次會議邀請了多位婦科微創(chuàng)及腫瘤治療領域的國內外專家,第一人民醫(yī)院薛金鈴教授受邀參會并分享了《瑞琳他抗-HPV感染及早干預的重要性》。
鹽城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 薛金鈴教授
《瑞琳他抗-HPV感染及早干預的重要性》
宮頸癌是臨床婦科的一種常見腫瘤,發(fā)生于女性生殖系統(tǒng),其發(fā)病率與病死率均較高,據有關統(tǒng)計,在發(fā)展中國家宮頸癌在女性惡性腫瘤的發(fā)病率中僅次于乳腺癌,死亡率僅次于乳腺癌與肺癌,我國每年新發(fā)病例約有10萬,占世界新發(fā)病例的1/5。宮頸癌早期篩查可早期發(fā)現病例,積極治療,對于提高宮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率均具有重要意義。在對患者的診斷過程中,HPV的檢查是臨床早期鑒別宮頸病變患者的重要微生物之一,目前臨床發(fā)現的HPV病毒共計200多種亞型,根據病毒的致病程度可將其分為低危型以及高危型,絕大多數HPV病毒均處于較低危狀態(tài),其中至少有27種HPV病毒的感染存在潛在的致癌風險,可造成臨床惡性腫瘤的增生。
HPV高危亞型的持續(xù)性感染是造成患者癌前病變的重要原因,通過對患者的HPV的早期篩查,對于患者的癌前病變的早期確認具有重要意義。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已經明確,HPV16、18、31、33、35、39、45、51、52、56、58、59、68的感染與癌前病變顯著相關, 尤其以HPV16、18的感染為癌前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。臨床研究顯示,90%的宮頸癌均是由HPV病毒的持續(xù)性感染造成的,而HPV16的感染率可高達40%~60% 。HPV16是最為重要的HPV亞型,但是多數的研究顯示,HPV病毒的感染呈現顯著的地域性,在我國的臨床分析中,HPV16感染與患者的宮頸鱗癌密切相關,HPV18的感染與宮頸腺癌相關。
薛金鈴教授提到,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,持續(xù)感染高危型HPV的女性患者更容易發(fā)展成宮頸上皮瘤變CINII-III,疾病治療觀念應該由“觀察隨訪”轉變?yōu)椤胺e極干預”。目前針對HPV感染的E6/7靶向性治療的抗體藥物,特別是HPV方面基于疫苗應答研發(fā)機制的抗體藥物,如瑞琳他抗,為HPV持續(xù)感染患者帶來了希望。瑞琳他抗中靶向性抗體能有效降低HPV持續(xù)感染的發(fā)生率,抗HPV-E6/E7小分子抗體通過細胞穿膜專利技術進入受感染細胞,與致癌基因E6/E7蛋白特異性結合,將其抑滅失活。
女性一般自18歲左右趨于成熟,歷時約30年。此時為卵巢生殖功能與內分泌功能最旺盛時期。在此期間,身體各部分發(fā)育成熟,出現周期性的排卵及行經,并具有生育能力。通常從40歲以后,女性卵巢功能開始衰退,機體對HPV清除能力減弱,陰道內微生態(tài)平衡功能減弱,進而導致宮頸上皮內瘤變、甚至宮頸癌的可能性增加。因此,不同年齡女性對HPV清除能力存在差異。有研究調查結果顯示,不同年齡段妊娠婦女均有HPV感染發(fā)生,其中以26~35歲者居多,其次是36~45歲妊娠者。26~45歲的女性性行為相對較頻繁,可能有多個性伴侶,導致該群體患者更容易發(fā)生HPV感染。
此外,清潔習慣、性取向為同性、CT陽性均顯示出與HR-HPV較強的關聯。不正確的清潔習慣往往是破壞陰道微生態(tài)的罪魁禍首。而性取向為同性者,其性生活中使用的工具或器械會增加陰道黏膜損傷的幾率,從而給HPV的感染制造了可乘之機。研究表明,HPV和CT互為感染的危險因素。在HPV感染或CT感染的女性中,需要進行共感染的篩查對可能出現的嚴重生殖健康結果(例如宮頸癌和不孕癥)進行預防性干預。
與會專家圍繞HPV感染患者治療、婦科腫瘤規(guī)范化診治、宮頸癌的篩查和預防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剖析和討論。專家們肯定了瑞琳他抗在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應用,贊揚了瑞琳他抗援助項目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的舉措。隨著HPV感染與宮頸癌變相關知識的普及,以及宮頸疾病規(guī)范化診療水平的不斷精進,在醫(yī)護人員與患者的共同努力下,宮頸癌對女性健康和生命的威脅將會持續(xù)降低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HPV及相關疾病的難題會被徹底攻克。